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2023-11-17 15:49
來源:本站
11月8至10日,由世界互聯網大會主辦、浙江省人民政府承辦的“2023年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成功舉辦。本次大會特別設立由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民政部主辦的“數字減貧與公益慈善論壇”。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秘書長陳斌代表課題組發布《數字化時代社會保障面臨的挑戰與應對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秷蟾妗酚申惐髨坦P,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定稿,集中反映了數字化時代社會保障面臨的任務與挑戰,探索了社會保障應對挑戰的合理發展取向與基本路徑。
《報告》指出,數字經濟已經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動力,其在帶動經濟發展、緩解就業壓力、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的同時,也引發了就業領域的深刻變革。以互聯網為平臺的就業形式,催生了大量新就業模式,就業靈活化、碎片化成為新業態的主要特征,進而對建立在傳統勞動用工模式基礎之上的社會保障制度產生直接影響。如何維護新業態從業者的社會保障權益引起廣泛關注,政府部門也在抓緊研究完善平臺企業用工和靈活就業等從業人員的社保政策,并已開展新業態就業人員職業傷害保障試點,這預示著適應數字化時代的社會保障制度需要進行重構。
《報告》認為,數字化時代社會保障面臨的挑戰總體上表現在籌資和管理兩個領域。在社會保障籌資方面,數字經濟的快速發展可能導致社會保障籌資更為困難,并具體表現在三個層面:一是人工智能的廣泛應用可能引發大量機械性、重復性的工作被替代,大量勞動者將被迫成為失業者,必然導致繳納社會保障費(稅)的群體減少。二是互聯網主導的數字經濟引發的稅收流失問題,可能會直接影響社保制度的財務可持續,一方面表現為人工智能等自動化設備取代勞動者,從而導致政府基于勞動所得征收的稅收大幅減少;另一方面表現為以互聯網為平臺的數字經濟打破了傳統的征稅體系,偷稅漏稅問題較為嚴重。三是根據研究調查,就整體而言,新業態從業者參加社會保險的比例較低。
在社會保障管理領域,數字化時代生產的虛擬化與交易形式的即時化,使傳統十分明確的雇主雇員關系被打破,穩定的就業形式被碎片化、網絡化的就業方式所替代,傳統的參保、征繳以及經辦管理方式等既無法適應數字化時代就業形態多樣化的需求,也難以契合平臺工作靈活性強、流動性高等現實特征;同時,由于平臺與從業者之間缺乏穩定勞動關系,以往依靠單位(雇主)代管社會保障征繳的方式也很難在新就業模式中實施,從而導致社會保障管理體制更加復雜。
《報告》建議,在數字化時代,需要重新思考建基于工業化時代的社會保障制度的使命與擔當,構建與數字化時代相符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
首先,要注重社會保障制度的頂層設計。在數字化時代,應著眼于2035年、2050年甚至更加長遠的社會保障建設戰略規劃,秉持公平的價值理念,將包括新業態從業者在內的所有社會成員納入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不應再區分正規就業與非正規就業,并逐步將就業人群與非就業人群的同類社會保障項目逐步統一起來,使之體現國民基本保障權益的均等性。與此同時,基于數字化時代社會成員面臨的風險,重點建立和完善與之相關的社會保障制度。
其次,拓展勞動關系的適用范圍。要以勞動者是否參與了社會勞動作為評價其是否應當得到勞動保護和社會保險待遇的標準。據此標準,各種新業態從業人員都應當納入社會保險制度。
再次,提升社會保障制度的包容性與靈活性。一方面,針對新業態從業者就業形態多元化的現實境況,不宜出臺簡單一刀切的新業態從業者社會保險制度,建議按照分類施策的原則,對于形式上新業態、實質上屬于受雇勞動的,應按照穩定勞動關系的勞動者納入職工社會保險,針對確無受雇勞動關系的新業態從業者中的收入較高者按照現行政策參保職工社會保險,對于確無受雇勞動關系的新業態從業者中,收入較低者應制定針對性的繳費責任分擔方式。另一方面,基于新業態從業者收入來源多元化趨勢,應重新考慮社會保險的繳費基數,可以由工資為基礎改為以收入為基礎,并相應完善繳費水平、繳費分擔機制以及繳費方式。此外,應提升社會保險的便攜性,加快破除社會保險制度身份障礙、戶籍限制和地區管理制度壁壘,并通過數字技術提升社會保險經辦管理效率。(李希金)